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calcutta 之旅.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calcutta 之旅. Show all posts

Monday, 23 June 2014

感受爱 # 9: 梅西


世杯的话题正在积热,依然清晰地记得八年前在电视面前目睹法国的Zdane 在他足球生涯的最后一场世杯决赛,用他的头猛力撞向意大利球员,无法圆满世杯梦,造成永远的遗憾。

后来的四年前,忘了是在什么因素之下,我认识了梅西,非常地欣赏他,甚至还曾写下了关于他的文章。翻回了旧部落,四年前的我还在大马的家观赏世杯,当时我在想,四年后的我在印度会是怎样的呢?

原来,不论八年,或是四年。如一眨眼,过去了。

再后来,是三年前的回忆。我和朋友身在加尔各答,碰巧梅西和阿根廷及委内瑞拉的足球队为了一场友谊赛来到相同的城市。毫不犹豫地买下了两千卢比的票;平时只当半天的义工,当天却当了一整天,早上在Prem Dan,下午在垂死之家,傍晚我们便拖着疲惫的身子兴奋地前往足球场。

可是当我们走出来想要叫auto 带我们去的时候,话说附近的城市塞得水泄不通,没有任何交通工具愿意带我们去。最后问了问,搭上了一辆巴士,松下了一口气。可是没过多久,巴士也被塞得走不动了。眼看时间剩不多,我们便决定直接下巴士,走路去。我不知道当时走了多远久,我只知道越来越多人也从别的巴士下了;起初是用走的,后来,是用跑的。

抵达的时候,大家都在“排队”入场。可是当时的场面超大也超乱,排了一段时间我们却还搞不清到底要从哪里进。子杰便说他先走去前面看看怎样,我们便在原地等候。等着等着,看到附近许多人好像都和自己的人走失了,大家都在不停的找电话联络,线路也因为太繁忙,很多时候也会变得联络不上。他人还没回来,手机也没电,所有的票都在他那里,眼看时间紧迫,我们也开始着急了。

我们三个便开始人挤人地找他,却也不敢分开了。他的个子高,平时是很容易就可以看到他了,可是这一次场面太乱,就算他再高,根本就除了很多头,什么都看不到。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已到了七点半的入场时间,我们找到入场的Gate 但却也变得担忧又不知所措,没想到事情会变得这样,仿佛一切都搞砸了。站在gate 前,许多人没有票却想假冒进场,让场面变得更乱。突然有电话打来了,是他用了公共电话来联络我们,可是只听到吵杂声,却听不清楚他在说什么。我灵机一动,心想可能我们听不到他,可是或许他听得到我们,便在电话被挂断一秒前的时候喊着:gate 3!!我们在gate 3前面!!

果然,他有听到,所以出现了。那时已是接近八点了。我们当时很气他为什么没有回到原地,他也很气我们为什么我们没在原地等;场面太乱,当时他是一个人在找着我们,电话没电,也没有记起我们任何人的号码,尝试借了他人的电话联络其他的朋友来得到号码,又在寻找公共电话来联络我们;而我们至少是三个人在一起找着他,所以理所当然地他比我们更气。见到的时候,大家都很生气,可是说了几句,也都明白是一场误会,便沉默了。

我们沉默的入场了。找个位子坐下,球赛也早就开始了。看人多过看球,整个场地都是满满的人,只能远远看着球员的影子,或是借银幕看球赛。其实也忘了当时的球赛是如何,一堆印度人乱得让我觉得头昏脑胀,我们都累得只坐着等着球赛结束。然而,在印度感受这种不同的印度乱球赛,的确是另一种体验。



在球赛里头,没有遇到外国人,而许多人都以为我们是印度人,因为北部有一种印度人长得象我们华人的样子。几天前,我们一直在寻找十号的梅西球衣,可是却没找到合适的,所以便放弃了。和其他的梅西迷合照,他们都处在一种兴奋极致的状态,而我们被挤还要被非礼。如果不是雪妮告诉我,我还没发现上面这张照,有位印度大兄的手放在她的肩膀,好像跟她很熟那样。=.=


球赛结束后,我们也是用走的。想在附近的酒店吃晚餐,可是却也是挤满了从球场出来的人。再后来,我们离开人群走远了,忘了是晚上十一点还是十二点,一路饿得只想找吃的,可是前方是一条大路,旁边没有店面而且都是黑暗的。我们只能继续走,不知走了多少公里却还是一片黑暗,想到那天工作了一整天,也走了一整晚,脚都要被路磨破了,我们都立志要找到一个舒服的地方吃最好最贵的食物来补偿这样的的累。

终于看到有灯的地方,给我们找到了高级餐馆,Mainland China。看到menu,冠雄建议要点北京鸭。我们都同意了,一定要用天堂似的对待来neutralise地狱似的折磨。这总是我们的旅行方式,白天折磨自己晚上又用最好的食物来补偿。

可是知道后来发生什么事吗?印度本来都很难找到鸭的,而这件餐馆的北京鸭,应该是因为没人点所以被冰冻太久,摆在桌上的是一堆像 masala chicken 的味道。可是比它更糟的是,真的超难吃,感觉是非常不新鲜的味道了。因为太贵又太饿,我们硬着头皮吃完了。后来,因为这个北京鸭,我们都食物中毒泻肚子泻到很严重,冠雄甚至发烧到在最后一天卧倒在床无法去工作。

后来每每回想起来,这个北京鸭都会变成了我们开玩笑的话题。后来的几年,Mainland China 在我们附近也有开张了,而这个故事总会让我们哭笑不得。


(我们在印度吃完北京鸭的脸。LOL)

我们过得最累的一天,可是这一天的故事却总会让我们有一种满足感,折磨自己到最顶尖的满足感。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你们这么倒霉?可是,就是因为这最糟的遭遇,却形成了一种最难以磨灭的美好回忆,让我们总会在见面时不厌其烦地再提起,然后笑到肚子痛。

总以为最美的风景会是在终点,可是回头一望,其实它是在我们走过的崎岖的路途中。

随着世杯的开始,朋友说,“我想,我们支持梅西,都是因为同样的理由吧。”

是的。就是三年前的这个理由。

Thursday, 5 September 2013

感受爱 #8 : 没有爱的工作是一份苦差

——她从小发育不良,妈妈和亲戚都担心她活不过十三岁。她曾问天主:我面临工作,爱情,信仰的考验,因为我是罪人吗?为什么我总是要面对种种的挫折和挑战?




她,叫婉秋。那是两年前的事了。当时我和朋友正准备踏进Mother House 时,在街头的角落遇见了娇小的她。让我感到惊讶的,除了是因为在这个又陌生又落后的城市,遇见了一位大马人;更是因为当时的她,是一个人来到的。

很勇敢,我只能用这两个字来形容她。一个女生处在印度如此的国度,危险自然不在话下。加尔各答虽是一座充满着特里莎修女遗留下爱的城市,但一踏出街头,满是睡在街边,连三餐温饱都是个问题的贱民,自然而然像我们这样的外国人便成为了被索取钱财和性骚扰的目标。所以我不敢想象当时一个人的她,是如何去克服这一切困难与内心深处的恐惧。这段旅程,从一开始到结束,极需要不平凡的勇气与坚持,而她,简直就是冒着险去完成的。终究是为了什么?她曾说,从小她就很崇拜特里莎修女,被她的爱所感动,所以来到这里一直都是她的梦想。读过一句话:人常常会觉得自己很渺小,那是因为他们还没看到自己追求梦想的样子。而她,真的做到了。

后来第二天,我们一早起身参与修女们的祈祷,也遇见了她。在义工们一起吃早餐的时候,有位朋友在谈话中脑海突然闪过她的名字。婉秋,婉秋?不就是那位在NTV 7 荧幕出现的记者吗?我们在想,该不会那么巧吧,在印度误打误撞遇见她?!后来问了她,才证实,她就是那位婉秋啊!再后来,我们一起在Mother Teresa 的墓碑前合照,也遇见了第二位来自马来西亚的男义工,他是一位老师,当时为我们拍下照片的人就是他。我还记得,在报名当义工时,修女说过,鲜少有来自大马的义工,而能够遇见他们,是我们这段旅程中最美丽的一页。和那些长期为病人服务的义工相比,像我和朋友们这样当了短暂的义工,我不想与“伟大”扯上什么关系;期间也目睹了一些事,让我感觉有些人好像只为了冠上“义工”的字眼而来到这里想在表面上证明些什么,却在生活里做了些让人无法认同的事,更让我觉得不要因为这份工作把自己想象得有多伟大。但一滴水无法污染整片海洋,依然让我一直感动的是,从世界不同角落的人在这里遇见,只因为大家都抱着相同的理念,而它,叫做:爱。

之后我们依然在网上保持联络。两年里,对她而言也似乎发生了许多事,让她对生命有更深一层的成长。来到印度前,她去过了南非,一场爱滋病患之旅;来过印度后,她辞去了记者的工作,去了台湾玉里当义工。再后来,她的父亲和母亲也连续发生了严重的意外,这段日子期间她负责照顾他们,也经历了不少辛酸的领悟,让她发现许多曾被遗漏的东西

“车祸前,我们从未有过这么长时间相处倾谈,多少个寒冷夜晚,我没有亲手为她盖上被子,少年时总是任性甩开她的手,长大后更不曾主动牵过她的手。。这场车祸,我们的角色怎么突然对调了呢?母亲仿佛成了初生婴儿,我却成了照顾她的“母亲”。。有时面对父亲沮丧的说泄气话,看着父亲受肉体之苦却无能为力,听着妈妈日日担忧吐心声,有时我忙得忘这忘那,有时累得不像自己,看到体力日渐衰弱的父母硬撑,心里说不出的难受。。”
2013年五月,她又再次的踏上加尔各答,带着大马人的爱心捐款,而这一次,终于鼓起勇气前往垂死之家为垂死病人服务。还记得两年前她告诉过我们,她害怕面对死亡,而无法如计划中去到垂死之家,所以最终选择了儿童之家。我不知道死亡会有多可怕,但我认为更可怕的是,在临死前没有去努力完成心愿而让人生留下遗憾。印度太大,我们也因课业忙碌而无法在加尔各答见面,但我相信,这一次的旅程,已让她感到毫无遗憾。特里莎修女说过:我们不能做大事,但我们能以大爱做小事。她说这不是什么伟大的作品,但她的勇气,她的爱心,她对梦想的不放弃,让我看到了她所曾经历过的悲痛里所存在的意义,所以一直让我觉得在印度能够认识她,真是我们很大的荣幸。


婉如一道彩虹,在前序里叶剑锋说,因为天涯总会有尽头,但人性的彩虹,没有尽头。书名取得真好,拿起来翻了翻,让我觉得这世界尽管丑陋,却依然美丽。Love is the answer,我想当我们正为彼此的生命寻找答案而来到这个城市的时候,陌生人的爱,给了我们答案。人与人间经历过的事常常会让我们有很多感触,成长过程总让我们面对许多不愿意面对的事,可是一旦跨过了过去,我们总会活得比昨天幸福。把我和朋友与她在加尔各答相遇的故事心情,整理了起来,喜欢她说的这一句话:没有爱的工作,是一份苦差。在此和大家分享,希望你们也会被她的爱所融化。





Sunday, 12 August 2012

感受爱 # 7 : 那最后一日的重逢


在她的Fb 读到这句:

在垂死之家做義工一整日, 認識了馬來西亞華僑的大學生, 原來他們來印度讀醫科, 這天是他們最後一日的義工, 我們可以在此地認識真是難能可貴, 大家來合照。。

祝她們早日成仁醫.



最后一天,我们认识了她。照片里少了冠雄,因为当时的他病得很严重。而剩下我们这几个,至少还能抱病工作(好像很拼命=P)。翻回了日记本,我并没有记录到与这名香港义工的故事,也忘了当时是如何认识甚至一起合照,只留下她的电邮字迹,想必当时的我也是累得无法记录。

可惜的是,后来从垂死之家回来,也不知道是什么问题,我在面子书无法加到她,发给她的电邮也是被弹了回来。
可贵的是,隔了几乎一年的今天,如果不是因为雪妮翻回了这些照片而重新去寻找她,我们也不会又再网上重逢。这般喜悦与意义,非笔墨所能形容。
因为面子书,也才发现她是名牧师,一直都在以上帝的爱,持续的在世界另个角落散播关怀。。能够认识一个拥有那颗美丽的心的她,感恩。。

一句:你近况如何?让我骤然去反思,一年前,一年后,事物的改变,还有我自己。

人与人的缘分,是不是很奥妙?每一种相遇在每一个时空都存有一种意义。而她的出现,却提醒了现在迷惘中的我,当时那个快乐的我。
脑海中的记忆早已渐渐淡去,然而,心中的那一般感动却从未曾削减。


垂死之家2011 最后一天。

回想起我们在那里一起帮助人的一段日子,还有那段千辛万苦翘课死都要飞到那里为的就是洗大便嗅大便的不堪回首记忆(LOL),到后来甚至是发烧呕吐泻到几乎脱水,但其实真的一点都不辛苦,反而是很快乐,很快乐。而这份简单的快乐,与现在仅剩的想念,是无法以这些简单的文字来概括。。

只因为在那个城市,有太多太多能够温暖我心底的感动。
直到今天,这份感动依然是我潜在的动力,每每遇上什么不如意的挫折,不经意的让现实偷偷挖走了最初的纯真,我总会用它来提醒梦想存在的意义,与当初在那里所寻找到的答案。

Love is the answer。
依然是。

(话说垂死之家的病人都是垂死的,可是这位病人似乎很健全,我也不清楚他有什么病,和为什么会在这里,只记得他很喜欢握(摸)我们的手。。x.x)

Tuesday, 10 January 2012

感受爱 #6: Aunty Etsuko 的完美主义


“Nono..!!!!!!!Not good not good..NOOOOONOOOOOOOOOO!!!!!!!!!”


她叫高村悦子,来自日本。这里的义工都称她为Aunty Etsuko。

每一次踏进垂死之家,总会听到那把熟悉的声音。她的英语不好,所以来来去去只会no or yes,不然就是good or not good。在服务的时候,我们跟她面对了很多的沟通问题,所以大多时候都是在用肢体语言。

还记得,第一天服务时,我们三个女生被一个印度义工派到女部,帮忙她们换衣。明明人家很开心的开始了工作,结果她突然闯进来,然后拉了我跟雪妮去到外面,留下雪薇及另个韩国女义工。

“two...two..”。她不停的用力摇头,指示那里只能够给两个人做,所以我们要被“赶”出去。

于是,我便问她,为什么。她的反应还真的很大,好像要骂我了,用力的拉着我的手去到外面(从头到尾都在被她赶)。我不敢再多问了,她又在与那位印度义工争执,一个坚持只能两个,另个却说需要多一点人手,毕竟那里有十四个病人需要杠(她们都是长期在那里服务的)。当然,她赢了。那时,是我第一次遇见了她,我的心在想:为什么她这个人这样的?

于是就这样,回到了洗碗洗衣的地方。第一天适逢德兰修女的生日,所以特别多一天制的义工,场面也比较拥挤。当时只有一位日本义工,所以他就负责帮她替我们翻译,比如这件衣一定要这样洗,不可以那样洗。我在想,天啊,这样跟那样还不是一样在洗,为什么偏偏要这样?我们第一次跟着她,很多事都不知道,也不明白她到底想怎样,是对还是错,该如何才是好,更加不知道不可以对她的指示“无所谓”,因为她就是死都要跟着某种方式。折衣必须用对的方式折。每一个洗碗碟,洗肮脏衣物的过程,都有它的方式,一个步骤都不能错,不然她就会很大的反应跟你说 no no no,所以我说,她是超级的完美主义。像她这般坚持自己的人,不能遇到另个也非常坚持自己的人,因为两个这样的人一定不会让步。第一天还有真的种被她吓倒的感觉,因为她会对错的人很大声地说no,我也不知道是在发脾气还是什么,可是可爱的她,每次“不爽”我们后,却又会温柔的到头来再握这你的手慢慢教你。

曾经我一度质疑她的方式,为什么死都要把一切弄得如此完美。接下来的每一天,我们更加认识彼此,每一次抵达垂死之家后都会像朋友一样互相打招呼,她也不再那么大声地对我们了,即使是错了,也不会像第一天那样的没有耐性的样子。再后来,她还让我们替她折纱布,我们能够帮忙的事越来越多,这对我们而言是一种赞赏与荣幸。后来的最后一天,我们学会了把简单的衣折得最漂亮,学会把碗碟衣物洗得最干净最正确,学会了把纱布折得最美丽,她笑了笑对我们说了一句:Very very very good,thank you thank you。

我顿时明白了这一切的意义。如果当初她没坚持那样,那么我永远都不会把衣服折得那么好,是她教会了我:把简单的事做得最好,那是件最不简单的事。

(她每一天都会带些自己做的三文治给那些病人吃,每一次当她看到盒子里的食物都被吃光后,她总会很满足的对自己笑,我不小心发现到这事儿,真的让我很感动。她对病人的爱心与无私,是毋庸置疑的。最后一天时,有两位加拿大华侨到来服务一个月,看着她教他们要这样要那样的样子,一切仿佛回到我们第一天工作的那一刻,我们都说笑着对自己说:我们将离开了,又有人即将延续她的完美主义。)


后来的星期四(每个星期四是义工的休假),我们在blue sky 餐厅遇见了她,便一起享用午餐。
当时的我们肚子很饿,于是叫了一大堆菜,(即使肚子没有很饿,也是会叫一大堆的),结果菜来的时候,却才发现她只叫了一碗汤。

我比手划脚的问她:Why eat so less?
她笑笑摸着她的额头说:tired..hehhe..tired

跟她一起吃饭除了不好意思还是不好意思(奢侈vs节俭),于是我们一直offer她自己的食物,当然她拒绝了。后来她的那碗汤也没喝完,我想,她应该是生病了。当时看到的她,一股倦意,跟平时在服务时那种积极面对病人的样子,真的完全不一样。她告诉我们说,因为是假期,所以她睡了一整天。她在垂死之家的工作分量蛮多的,的确很累,五点半是放工时间,每一次我们做完工后将离开时,她却还没离开,有时我们想在放工后帮她多一点,她却怕耽误我们的时间。当在做一份没有薪水的工作时,她却可以开心的掩饰她的累,从来都不抱怨。我打从心底为她心疼,总觉得她至少不该为他人而超劳过度,而是应该好好照顾自己,同时却也深深地佩服她为爱所给予的这般坚强。

我们后来请了她那一餐,其实是为了表达她在这段日子对我们照顾的谢意,结果哪知道回到hotel maria时(那是加尔各答最烂但也最便宜的住宿,一天大约一个人马币六令吉,大多义工都会选择住在那里),她来到我们的房间,硬推给我们一大堆饼干与蛋糕,留下内疚的我们,因为那碗汤也不过几卢比而已,她却回了我们那么多东西,毕竟感觉她是在省吃俭用的那种。

(更后来,我们还特地在夜晚出去找了一些比较可以吃的饼干送给她,好在没有更更后来的饼干故事了,这样推来推去也不是办法。)

当时的她坐在我身边,其实我很尴尬,因为不知道可以和她聊什么话题,只好不停的对她(傻)笑,然后找话题似非似懂的谈。不知道为什么跟她有种上司与下属的关系,当时的情况就好像在跟老板吃饭那样,可是当然充满爱心的她并不是那种与你分界线的人,而是相反的很关心很疼你。后来我们一起拍照时,她温柔的搂着我的手,靠在我身边,我想,我这一辈子也不会忘记那一霎那的亲切感。



当时我们在交换地址,因为她没有网址,其实还蛮难想象现代还是有人用这样的一个联络方式。我还记得,我们六个人写下了自己的名字与地址,然后她一个个慢慢地念了出来,念着念着,她笑了。她从不吝啬自己的笑容,我很喜欢她那无价的灿烂笑容。后来雪妮把这几张照片寄给了她,也不知道她是否收到了,虽然交换了地址,但我们还是就这样,没有了联络。(偶然看到这照片,不知是谁拍下这一幕的)

不过如果真的想要再见到她的话,或许也不是件太难的事。我想,垂死之家每半年一次都会有她那散发着爱的背影,及那完美主义的精神。(听那里的人说,每一年的她,会在垂死之家服务半年,然后再回日本半年)

而即使有天她不再回来的话,那么也一定会有人从她身上学到这份无私的爱并在世界的不同角落延续着。



后记:我翻回了当时在加尔各答的日记本,曾写了那么一段:刚才在男部帮病人洗手时,有个印度男人紧紧地握着我的手,问我从什么地方来,然后激动地对我说,God Bless You,当时的我,眼泪差不多都要掉下来了。剩下的日子不多了,我即将离开这座美丽的城市,我知道,或许,我再也不会回来了。后来又再遇到那位日本阿姨,于是我开始想念这里的一切,我后悔当初来到这里时曾讨厌过她,当时的我,是有多么的错。人总是需要时间去了解,而自以为是的我,又凭什么去judge人。这段日子,我从讨厌一个人直到深深的钦佩着她,是她让我学会了,人性的美丽。我好想用日本语告诉她:谢谢你,Aunty Etsuku,我好舍不得这里,好舍不得你。


事隔几乎半年了。我突然好想念垂死之家的病人及那些义工,那些与我擦身而过的过客,还有高村悦子,即使我忘了曾与他们有过的一小段故事,甚至样貌与名字。

不知道他们现在在世界的哪个角落,是否过得好。

Saturday, 24 December 2011

当初的答案,现在呢?



无意间把手伸到抽屉,看回那些照片,及文字。这是我第一次在印度收到的信件,因为宿舍不定,没有地址,所以便寄给另个附近的朋友,再转交给我。

记得她写了那么一句:[旅人一转身,就是一辈子。我就知道你会开心到掉泪,感动到哭的模样,所以,你要感动,要很感动。]

那里是加尔各答,我找到了我一直想寻找的答案,当时的快乐,是多么的简单,然而美好的回忆停留在那边,所以快乐带不回来这里啊。我拿到信件的那天,心情是超级烂的,一整天发生了莫名其妙的事,后来还要被warden骂了一顿。那时,现实,很contrast。
[This world is bad. Very bad. Intention can be changed in just one second. Don't trust anyone. ANYONE.I don't care you come here by choice or whatever,but as long as you are here,you must follow the rule!!!]

我没有信任谁啊,可是,不让我们搬出去,还有那六点半的宵禁,我想,是全世界最早的吧。那天,不知谁无端端宣布考试延迟,全校人都懂除了校长,结果校长在考场等人,没人去考,有够死脑的。这里还发生了那么多全世界最荒唐的事啊,究竟有什么还是不可能的?

The only rule,就是follow no rule 吧。


[有天,我要跟你一起坐火车去旅行]

这似乎是个很简单却很遥远,很难再一起实现的梦想。我想起我们第一天终于在垂死之家完成任务而互望的那一刻,我骤然发现,加尔各答的那趟,真的真的很难得,第一次,或许,也是最后一次了。我们有很多的梦想,很多很多,我说我想到非洲当义工,你说你想到伊拉克与塔沙漠。于是,我们开始彷徨,现在的自己,为的是什么,活着又是为了什么。而这样的感受,或许除了自己,也不会有他人能够明白了吧。

想放弃,放不掉。于是忍耐,却忍无可忍。想离开,想远走高飞,可是,却只能想。

几个月后,又有另个朋友去到了加尔各答,那是他一个人的旅程。

[哦,这是我的第五天了,我现在在机场。当时遇到一位法国背包客,所以便跟随着他一起在加尔各答旅行,没有去当义工。]

[你疯了,疯了!不过疯得对,哈哈。还说想当义工,我还在想你会怎么帮人洗大便呢]

[哈哈,我想下次吧。是啊,有够疯的,后来,我还住在一位印度人的家,他还载我去机场呢。]

[有够random的。帮你省钱。]

[今天其实我不知道该睡哪里,希望可以再遇到些人吧。]

[我想,你又会在某某个地方,遇到某某人,然后又在经历某某事。]

[等我的明信片吧。记得,要开心。]

这是他从加尔各答飞往曼谷,发给我的的最后一封信息。


哦,明天原来已是圣诞节,我的考试,还连续到下个星期。
天空很蓝。云朵很美。

这里一切都很安静,只能轻轻的祝福自己一声:要快乐。

Sunday, 18 September 2011

感受爱 #4

27/8/2011(Part 1)


[Being unwanted, unloved, uncared for, forgotten by everybody, I think that is a much greater hunger, a much greater poverty than the person who has nothing to eat]-----德兰修女


爱,或被爱的感觉都很幸福。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穷在爱。




早晨五点半。加尔各答的天空在这时候已经亮得像是八九点了。我们赶去六点在mother house 的holy mass,也就是修女们的祈祷。


完毕后,有早餐准备给义工们,基本上就是面包,茶,跟香蕉。因为不是早上的shift,所以我们似乎得空的很。去了mother tomb,婉秋也在那里。


许多人都会在mother tomb 的周围跪下,然后轻轻抚摸着它,用自己的方式来崇拜mother teresa。我还记得婉秋对我说,其实也未必是基督徒才能这么做,每个人都能以自己的方式来感受她那永不止息的爱,因为她不是神,而是一位很伟大的人物。


Love one another because i have loved you.



因为今天问起关于她的职业,才发现,原来她就是ntv 7的记者,黄婉秋。遇到马来西亚华人已经是件很难得的事了,更何况还是遇到马来西亚的名人。


第二位马来西亚华人,也是马六甲人。从他们身上,我看到,原来,一个人的旅行,也不见得很寂寞。
在Mother house 帮忙修女收拾些东西后,我们决定以visitor的身份跟随早班的义工们去到垂死之家。义工都是从不同的国家与背景而到来的,我想,这就是爱的力量吧。



p/s:我觉得这位戴眼镜的男生有点像鸿发,可是雪妮却说不像。=P。那几天一直都有看到他,他似乎也是一个人来到这里的。



而这两位走在我前面的是从上海与香港来的。因为朋友们都用广东话与他交谈,结果他也用广东话跟我说话,我只好很不好意思地对他说:can you pls speak eng?



小孩。与垃圾。

看看自己,再看看他们。你的童年是如何?而他们的童年又是怎样?

在这样的环境,我却看到了他们满满的笑容,丝毫找不到悲伤的痕迹。或许,微笑并不代表他们不难过,而是难过后又能如何。


Prem dan(也就是暂时垂死之家所帮迁到的地方),是坐落于贫民窟里面。走去prem dan 的一整条路上,除了动物的屎,都是人的粪便,偶尔还会看到有小孩赤裸裸的在马路旁大便。因为走路不习惯看路,我几次差点踩到粪便,幸好都是雪妮及时救了我,哈哈。



路途中与一度黑白配夫妇谈话。他们是从美国来到的,妻子是位美女白人,而丈夫则是一位很酷的黑人。当时我走在黑人的后面,看到他拿着dsrl 相机,突然蹲下来拍摄一位小女孩,然后给了她些钱,动作很快,整个过程不到十秒钟。我跟着后头,注意着他是如何拍摄的,的确很佩服他的摄影技术,意想不到的是,那位小女孩也对着我微笑。

那是我在加尔各答看过最灿烂,最天真的微笑。或许因为那黑人,她今天不必饿着肚子睡觉了吧。=)




 贫民窟里的火车路,挤满了人群。印度的人口多得可怕,很可怕;我不敢想象未来的印度,会有越来越多人,而且大多都是穷人。


这是垂死之家的入口。门通常是锁着的,有人看护,门外总会有一群从贫民窟来的小孩围着,然后看有人过来,他们都会讨巧克力。


有些小孩,不愁吃穿,温暖的躺在妈妈的怀抱。
有些小孩,过得奢侈,还可以对着父母撒娇,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有些小孩,有新衣服,有新鞋子,还有新玩具。


可是,有些小孩。。。什么都没有。。。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上天那么残忍,他们都那么天真,那么可爱,可是为什么要让他们从一出生就面对这一切,剥夺他们像其他小孩一样的所该拥有的呵护与幸福?





我不明白。真的很不明白。


写不下去了。



Prem dan。




垂死之家。那里的病人,比prem dan 的,少很多。


一个人等待死亡的感觉是如何?

孤独的心,在寒冷的空气中弥漫。谁的孤独,谁又能了解?想哭的时候,想着想着,眼泪也就流干了。谁,又在乎自己的眼泪?

这是晒衣服的地方。加尔各答的云,很美。即使到了深夜,天空也并不是漆黑的,而是可以看到几层浓浓的云朵。

当初在macedona 的mother teresa 是一名教师,因为听到耶稣的一把声音,要她走进加尔各答的贫民窟里头,给予爱与关怀,才会千里迢迢的来到这里。我总认为,一个很穷,甚至陷入绝望的地方,在同时,也会存有很多使它振奋起来的因素,而那都是我们用肉眼看不到的。如爱。并延续。

除了加尔各答,在这世上,穷苦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但加尔各答一直以来似乎都得到神的默默守护,而它就是爱的起点。


到处都可以看到有人在路边的水龙头旁洗衣服,或冲凉。唯一让人感到安慰的是,至少一部分的人还有些卫生意识,有用肥皂牙膏之类的东西。




小时候,我们可以为了一件很小的事,而开心一整天。后来,我们需要很多很多理由,才能被感动。再后来,我们需要更多更多的理由,才肯满足。



人类是多么贪婪的动物。


如果此刻的你,依然健健康康的呼吸着,那么,请不要埋怨你不快乐,请不要埋怨你不幸福,因为,你又有什么资格那么说。

Friday, 9 September 2011

感受爱 #3

26/8/11

这是我们在加里哥达的第一天。

昨晚上完课后在马尼巴与雪薇,猗翰,子杰,会合后,享用了子杰亲自下厨的几样家乡菜(原来他是很厉害煮的),便乘搭巴士去到邦加罗尔,与冠雄会合。当时因为一些问题,他在深夜被困在机场外边几个小时,又没带冷衣,结果当我们看见他时,已是一副被冷冻结成冰的样子。同样的时间,在另一个角落,雪妮也为了这趟的加里哥达,开始了一个人的旅程。

印度很大,我们坐落的地方,位于东南,而加里哥达则是位于西北,靠近西藏。坐飞机需要大约三个小时,而如果是坐火车的话,则需要三天。好久不见的老友们,在飞机上,当然是有说有笑。冠雄依然保持他那自恋的风格,当中有段小插曲是我一想到就会笑个不停的:他说他要买个画板在mysore画湖,那边有很多湖可以画。因为他的语音不准,所以我跟子杰听不懂,听错去“画弧”。就这样,在接下来的旅程,当只要一谈到画图之类的事,我们就会想起他能“画弧”,而其他人不一直不明白我们在笑什么。(不好意思,公开了你的画弧本领 =P)

大约中午,我们大家都抵达了加里哥达,包括雪妮。她比我们早到,我一下机,便看到她在外边等着了,兴奋得在远处叫她,结果。。。她mata sepet,明明望过来我的方向,却没看到我。=.=。说实在的,让她一个人来到这么远的地方,我一直都很担心,可是,真的很庆幸到最后她依然安全抵达了。回想当初,如此遥不可及的事,是她一直以来默默的陪伴着我,从当初的两个人,凑成四个人,到最后变成了六个人。为了这一天,我告诉自己,一定要pass;为了这一天,每每低落时,总会用这来激励自己,振作起来;为了这一天,我们用长期以来的坚信与毅力来打破他人眼中的“不可能” 或是说说罢了的以为。

为了这一天,我们终于来到了,这一天。那我们一直都缺乏勇气的第一步,被踏出了。

加里哥达是美丽的城市,温度大约30摄氏,很定时的在每天下午一点左右下雨。为了赶上在mother house 三点钟的报到,(都是从网上查的资料,我们也不知道那儿有没有这样的东西等等之类,心中存有疑惑与不安)大家都饿着肚子,坐了德市去到那边。在机场时有注意到到一位华人,望了他几下,然后便匆忙离开了;结果,在德士上时因为路上塞车,两辆德士停在同排,他开了车窗,用中国腔说:“真有缘,刚才在机场碰到,现在又碰到,哈哈”。他身旁坐着一位印度人,从谈话中才知道,他是中国人,来到这里做生意。其实有在想,会不会再遇见他呢?可是后来,再也没有遇到他了。那是一份短暂且不经意的缘分,相遇与再见,在短短的五分钟内发生,擦肩而过的奥妙,我想就是这种意思吧。


赶到了位于ajc bose road的mother house,时间还早,在门口看见几位修女,及一位很友善的女生。出乎意料的是,她是马来西亚人。感觉自己很幸运,那么快就遇到难得一见的华人,而且还是本土人。她说她来印度旅行,这里是最后一站,因为从小是基督徒,得知德兰修女的伟大,想感受她的爱,所以很想来到这个城市当义工。而她在印度从没遇过马来西亚人,而我们是她的第一位,她也是我们来到这里的第一位。

她叫婉秋。女子旁的婉,秋天的秋。



来到了网上所听闻的hotel maria,那里是最便宜的旅馆,一天一个人少过十块钱马币,有一百年的历史,是我住过最烂的旅馆。或许是价钱的关系,那里住的都是背包客,而且大多都是义工。旅馆的老板,又肥又一副想吃掉我们钱的样子,明明是六人住四人的房间,却逼我们还六个人的钱(就像电影里的很典型的毒老板)。人来人往,遇到了一位住在那里,叫作丽丽的中国义工,谈了些话,到最后,她说:今晚我们会有一个party,你们可以来啊,我们会跳舞喝酒。@.@

三点钟。在shishu bhavan 报到,mother house同一条路的建筑物。看到也有许多义工在那里报名,大多都是日本的,像是一个组织的团队。迎来我们的,是一位洋人美女,她是那里的长期义工,为我们briefing了几分钟。除了垂死之家,我们还有其他的选择:prem dan,nibo jibon,shanti dan,kalighat,shishu bhavan,及daya dan,都是照顾残障儿童,或精神病患。身为义工,只要能够帮助到人,是不该挑剔的,但义工人数很多,毕竟来的目的主要也是垂死之家,所以我们还是很希望那里有空位给我们。

当时负责的修女有两位,我以为修女都是印度人,可是后来才知道,其中一位是韩国人,另一位则是美国人。那时真的很钦佩他们,来到这个陌生的地方安定下来,为的就是延续德兰修女的爱。这个地方,充满了爱,跨越国界的爱。后来,她告诉我们,因为人数太多,只能选择一个shift,如果想在垂死之家工作,只有下午班,三点到五点半。预料之外的是,当天是德兰修女的生日,所以特别多义工来到这里,相对的,他们需要的人手也足够了。当时有点矛盾,因为想拿上午班的,八点半到十二点,但只有垂死之家以外的选择。


p/s: 几天后因为那群日本人离开了,所以sisters 同意让我们早上在prem dan(patients that need long term care) 做,下午依然在垂死之家服务。近来在kalighat的垂死之家正在装修,所以搬迁到prem dan,所以两个shift 都是在同个地方。婉秋选择在daya dan服务,而当她得知我们选择了垂死之家,她用惊讶的语气说:“你们真的好勇敢哦。”。有点不敢当,勇敢的人是她,一个人来到这个地方,我想这是我更加需要勇气去实现的。或许,像我这么懦弱的人,永远都不会有这种一个人旅行的勇气。


夜垂。在路上遇到另一位中国义工,因为我们迷路了,她便带路回旅馆。她说,她在儿童之家工作,那是她的最后一天了,当她看到那些小孩,很舍不得很想哭。当时我也在想,我的最后一天,会不会也是如此呢?第一天的人遇到最后一天的人,如起点与终点,感觉很不一样,却是一种完美的交叉,如此遥远,却如此靠近。






blue sky 是我在加里哥达最满意的一间餐馆,我们在那享用了晚餐。我爱上了它的泰国式tomyam汤。这趟旅程值得一提的是,后来参与的那两位,一位是我的好朋友,另一位则是她的男朋友,被爱滋润的两人,活在二人世界,而我们。。。hmmm...it's not easy to become a lightbulb..=P



虽然未曾说出口,心中却充满了感动与感激,庆幸自己,能有这么一天,在所谓的梦想面前,与好友们一起努力着。我相信这一切,都是值得的,至少对我而言。

事情比想象中的还要顺利,是上天冥冥注定让我们与这个城市结缘的吗?
今天的我,好幸福。期待第二天。

                                                                         

笔于hotel mar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