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16 November 2014

幸福,是让心灵回归平静——李心洁

生命的本质是静括的,但一些经验与记忆会让生命变得躁动不安。她说,真心是对的。脆弱的时候,不需要把自己藏起来,因为真心相对,能拉近人与人的距离。人有秘密,是因为内心不能面对那件事情。如果事情不再成为秘密,就是能够倘然面对自己的时候。

她在印度看到了自己内心的小孩,是那受伤的小孩,时而出现搅动着她生命那滩括静的湖水,让她失控得认不得自己。惊恐,悲伤,与不安的情绪一直滞留在体内无法释怀,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她。活到三十岁,李心洁经历了很多,这些经历造就了有很多个躲在阴暗里的她,如果放不下,生命会是个很大的包袱。到了印度,她明白到,那些童年时留下的残迹,一定要带着成长的心态回去看。因为郁结一直没有解开,能量就淤塞,和别人相处时会制造很大的问题。当时她还没有看到内心受伤的部份,只一味认为问题出在他人身上。她无法相信那是自己,她觉得害怕,更无法面对自己,因此只好选择逃避。

痛苦的心灵,悲伤的眼睛,会让自己看见悲痛的实相。没有放下,不是不要,而是不懂,不知道该怎么放下。她从小孩的恐慌的眼神里看到小时候的自己,她看到无辜的自己,于是走过去对小时候的自己说:我长大了,那些事情都过去了,我现在感到幸福了,我们要一起走出黑暗。

人生的黑暗和悲伤,可以摧毁生命,也可以滋养生命。走出黑暗后,她才领悟到,生命的黑暗越多,看到的光明也相等的多。懂得拥抱黑暗,才拥抱得了光明。你必须朝着黑暗走去,抵抗恐惧走到尽头,光明就会出现。生命不能只看到光明却逃避黑暗,因为没有痛苦就不懂得珍惜幸福,最苦的人,也就是最懂得珍惜幸福。

印度一方土地,贫富距离甚大。李心洁觉得自己每天都穿梭在天堂与地狱之间。恒河给她带来的冲击甚大,印度的人相信恒河的圣水能洗脱一身的罪孽与病痛,所以刚出生的小孩在那里洗澡,嗣后的遗体运来此处火化。当时她无法理解人们对恒河圣水的敬仰来自何处,直到看到了一本书,她才明白,恒河是一条伟大的河,它像母爱一样,包容出生的喜悦,死亡的哀伤。所以,生命要像恒河一样,不要只喜欢漂亮的东西,也不要只选择自己认为好的东西,毕竟美丽没有定义,东西没有完美。对人也要有圣河的包容心,无论是什么种族,个性或阶级的人,都要扯开胸怀接纳。

李心洁曾一度觉得自己会在印度客死异乡,也是那时候,她对死亡抱着很大的恐惧。后来朋友的电邮写到佛教的五随:随时,随性,随遇,随缘,随喜,她决定随遇而安。反正生命什么时候要结束,是自己不能控制的事。只要不和自己遭遇的状况在内心有拉扯,挣扎,放松面对时,事情就不会变得太坏。因为所有的事情都在分秒中改变,快乐会过去,悲伤也是。

在印度遇到太多的无常,让她明白凡事都有黑暗与光明的两面,或许自己看到的是事情的黑暗,走了过去,就会感谢那段经历。她相信上天要自己经历的每一件事都有道理在,能够明白这道理,就能够释怀。人要活在当下,并好好的迈开脚步走到最后就会对自己的际遇有所明白,还没走到最后,任自己怎么想也没有答案,因为路要走过才能抵达终点,用想的,永远达不到。

欲望越被滋养,人心越不知足。越是贫穷的国家,越是让人觉得不文明,但文明究竟是什么?她曾读过这段文字:文明是在欲望不断被满足的过程中发展出来的。文明的历史,就是欲望强大的历史。渐渐的,人为了满足自己,对自己或别人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这过程只会带来痛苦。印度的贫穷,让她感到难过。但其实,苦难也是一种生活的修行。无论一个人贫穷还是富有,只要开心,只要能活在当下,不埋怨不作比较,就会活得括静。

以前,她是一个活在未来的人,容易操心,紧张,也多愁善感。她不知道要怎样活在当下,什么事情都充满恐惧的幻想。她看到那个躲在黑暗里哭泣的小孩,生命都在幻想的过程被浪费了。以前工作感觉累时,她只会埋怨却不懂得感恩。现在,她的人生没有工作,也没有所谓的生活,所有的事情都没有了界限,成了自己生命的一部份。她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离开,因为她清楚每件事都有意义的,因为她看到了生命的美丽,也拥抱过爱给她的温暖,并真心善待过每一个人。所以,如果有一天离开了,她也不会有遗憾。

人不该自私的拥护自己的感受,去感受别人的痛苦或悲伤吧,也让别人感染一些快乐,因为每个人都快乐,才能圆满一个快乐的世界。



1 comment:

雪妮 said...

謝謝分享:) 也喜歡放在最後的照片,很漂亮的紅花。生命很短暫,就像盛開的花朵,花開花落沒人曉得。生命,就是這麼輕盈。人生的過程,苦難為生命增添意義,經歷讓人成長。喜歡文中的佛語:隨時,隨性,隨遇,隨緣,隨喜。今天不知明天事,計畫也永遠趕不上變化,隨遇而安,好好把握今天,快樂,感恩的心。